查看原文
其他

朋友圈秀恩爱的人,后来怎么样了

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2019-04-03


前天情人节,你照常加班,回到家,看完一集电视剧,躺在床上准备睡觉。单身的你早就决定不打开朋友圈,绝不给别人秀恩爱的机会。但一天刷好几次手机的你,还是没忍住,被大家撒的狗粮糊了一脸。


西方情人节虽然过完了,但一年365天,你还将度过七夕节、圣诞节,乃至妇女节、五一节、儿童节,情侣们能够将一年中所有节日全都过成情人节。


秀恩爱,防不胜防。


有人的秀恩爱,会让人们不由地赞美“好甜啊”、“好幸福啊”;而另外一些人的秀恩爱,尤其是频繁地秀恩爱,可能会引起私下的抱怨,“他们就是在刷存在感”、“太讨厌了”、“祝他们秀恩爱分得快”。


为什么会这样?



秀恩爱,分得快吗



正常的理智告诉我们,秀恩爱分得快,多半是随口说说。但是架不住总有几个朋友频繁给我们表演着“秀恩爱,分得快“的大戏,让我们不得不再想想,秀恩爱,分得快是不是真的有几分道理。


先想一想最迫不及待秀恩爱的人是谁吧。这些人,往往是那些刚刚进入热恋期的情侣,正处于被恋爱的潮热冲昏头脑、目无旁人的阶段。


2017年6月4日,安徽某中学餐厅内一对高三情侣相互拥抱。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恋爱总是充满热情 / 视觉中国 & 财新记者 杨一凡


你可能以为热恋期荷尔蒙爆棚,情比金坚,到激情退去了人们才容易分手,但实际上热恋期才是两个人关系最脆弱的时候,昨天还在你侬我侬地久天长,今天一言不合就分道扬镳了。


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麦克·罗森弗尔德(Michael Rosenfeld)通过跟踪3000多对恋人的状况发现,进入关系的头一年,是最容易分手的;分手概率随着时间持续下降,如果关系持续到5年,他们分手的概率就只有20%左右了。


《华盛顿邮报》根据麦克·罗森弗尔德的研究所制作的分手风险图。对于那些没有结婚的恋人来说,头一年的分手概率都高得吓人 / The Washington Post


我们对“秀恩爱,分得快”的印象,可能首先来源于此。


恋爱的早期,明明分手概率最大的,而这个时候,也是情侣们最急切跳出来秀恩爱,宣布找到一生所爱的时候。


而秀恩爱分得快的另一个印象来源可能是集中秀的日子、也是集中分的日子,比如:情人节。


英国的数据视觉化设计师戴维·麦坎德利斯(David McCandles)扒了Facebook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数据,他把“分手”作为关键词,然后按日期排开,最后发现情人节前后的日子,是一个分手的小高峰。


情人节不止结婚的多,离婚的也不少。一位网友晒出其微博底下的评论截图,有人爆料情人节父母去民政局办离婚,但工作人员不让办 / 微博@恩和元元



有一种秀恩爱,叫过度秀



为什么往往是女生更爱秀恩爱?这个问题不仅无法回答,而且可能难以成立。


无论是美国针对Facebook上秀恩爱状况的研究,还是中国对新浪微博大学生用户秀恩爱状况的研究,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:女生和男生在秀恩爱频率差不多[1][2]。


2012年1月15日,北京,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。李银河的已故丈夫王小波,是一个情书狂人,他在写给李银河的书信中往往以“你好哇,李银河”为开头。这些情书后来被收录进书《爱你就像爱生命》中 / 视觉中国


在聊到秀恩爱时,被秀得心态有点失衡的人会讽刺到:秀什么,缺什么呗。一定程度上,他们还真说对了,不过缺的不是恩爱,而是自尊心。


来自英国布内尔大学(Brunel University)的一项研究表示:那些自尊感比较低的人更喜欢秀恩爱。他们希望通过爱情的价值来证明自我的价值。


研究者认为,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通常在别人眼中都没什么朋友,人际关系不太好,而他们可以利用美满的恋爱关系来证明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很好[7]。


不过,如果不区分正常秀恩爱和过度秀恩爱,就说自尊低的人爱秀恩爱似乎容易造成误解,让人以为凡是那些秀恩爱的人自尊水平都更低。


另一个美国宾州的奥尔布莱特学院(Albright college)的研究就区分正常秀恩爱的和过度秀恩爱的。他们调查了348名年龄在18-39岁的非单身狗,研究详细地询问了他们的Facebook使用情况,也对他们进行了人格测试[13]。


对于正常程度秀恩爱的人,他们的秀恩爱情况和他们对关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,大概就是越恩爱的,越秀;越秀也变得越恩爱了[14]。


另一个2012发表在《社会心理学和人格科学》上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。对情侣关系满意的人,更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照片。而且他们的另一半也会发更多照片。


研究者认为,这也许是因为公开秀恩爱意味一种承诺,这种承诺让另一半在这段关系中感到更安全,更满足,因而有所反馈[2]。


2018年10月16日,赵丽颖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已经与冯绍峰领取结婚证。而对于情人节当天的朋友圈来说,你很容易见到别人晒结婚证来秀恩爱 / 视觉中国


而在过度爱秀恩爱的人中,虽然秀得厉害,秀恩爱反而没让人更幸福。只有一种类型的人能够在狂秀恩爱中提高了满足感,但这种满足感说来挺扭曲的[14]。


这类型的就是那些自尊水平更低的人。


详细说来,这种类型的人是所谓“恋爱依存性自尊”(Relationship-congtingent self-esteem)度很高的人[10]。


也就是说,他们的自我价值评估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上,随着恋爱状态改变,自尊波动也大[5]。很可能感情上一有波折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

主导上述研究人员格温多林·塞德曼(Gwendolyn Seidman)指出,这类人觉得,通过在网上演得比平时更恩爱的样子,可以对他们的之间关系有帮助[14]。


这类人需要向其他人、自己和恋爱对象展现出一种“我们俩很好”的印象,来证明“我们很好”[10]。


2016年6月26日,演员白百何在微博秀恩爱。但后来据其前夫陈羽凡透露,双方已在2015年协议离婚。白百何是不是“恋爱依存性自尊”不知道,但她确实通过秀恩爱努力证明“我们很好” / 新浪微博@白百何


但这并不一定会真的让他们的恋爱更甜蜜,他们只是通过这种行为填补了自己内心的空洞,他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整体幸福感的提升,而是对不安全感的抚慰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前面说,这种满足感的增加颇为扭曲[14]。



自恋式秀恩爱



“秀恩爱,分得快”这种说法流行,多半是因为公开秀恩爱确实有烦人的地方,给单身狗人造成了压力,也引起了嫉妒。


不过上文说的两种秀恩爱还算正常,特别是第一种,可能我们还会去点个赞;真正大家反感的,可能是下面提到自恋式的秀恩爱。而这种秀恩爱的人,真的可能分得快。


微博一位用户晒出了圣诞节自己收到男友送来的礼物 / 新浪微博


我们看到过这样一些人,他们既常晒自拍,也常秀恩爱,但从来没合照。有的只是九宫格里的礼物、美食、餐厅和海边酒店的泳池,和他们自己,你终于知道这是在秀恩爱,是因为他在最后附了一句“谢谢亲爱的,我是天底下最幸运的”。


为什么要把这叫做自恋式秀恩爱呢?


因为,这种操作方式的秀恩爱,透露着秀恩爱的人的自恋特质。


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操纵信息,影响别人心中我们自己的形象,这也叫做“印象管理”。


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,都是经过精心设计、挑选、美化,用来呈现个人理想中自我的印象,这早已是常识。大家的差别只在于有意识地去控制信息的强度[15]。


2017年7月24日,厦门。假如有人常常发布这样的朋友圈——配图是旅游风景照,文字却是“每想你一次,天上就掉下一滴水,于是形成了太平洋”,可能会引起好友列表的普遍反感 / 视觉中国


秀恩爱和发自拍都是印象管理的一种方式,都是有意识控制下释放信息来影响别人心目中关于“我”的印象。


所以秀恩爱,从这个角度看,实际上还是在秀自己,跟自拍差别不大。


那些没有他人出现的“秀恩爱”更是如此。


实际上,我们上面说的那种秀恩爱中透露出来的个人形象并不难解读:昂贵的礼物、精美的食物、高档环境自然暗示着富有的另一半、同时也就显示了自己的生活品味和阶层;而另一半的爱,意味和一个高价值的个体的紧密联结。


人们在社交网络上交朋友时,都会考虑这个朋友会怎么影响别人对着急的评价,更不要说是如此重要的另一半了[15]。


自恋人格度高的人在社交网络中更活跃[7]。而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拍越多的人,也越自恋[12]。


而一个频繁地自拍、频繁地假装秀恩爱,所有信息都围绕着“自我”的人,自恋的程度一定不会低。


2013年6月3日,西班牙巴塞罗那。图中女子为巴西模特布鲁娜·马尔科辛(Bruna Marquezine),她与巴西足球巨星内马尔分分合合多次,据传现已再次分手 / 视觉中国


而自恋的人,确实容易分得快。


自恋的人在谈恋爱时有个倾向,就是喜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,他们更可能出轨,要想他们维持长久关系,难度自然更高[18]。


根据进化心理学家大卫·巴斯(David Buss)对107对夫妇关于出轨的研究,出轨的可能性跟高自恋程度、低责任心息息相关[17]。


更有趣的是,自恋的人谈恋爱的时候,真的会遵循“同类相吸”(Assortative mating)的原理,自恋的人找的男/女朋友,自恋程度往往都不低。当两个人都更喜欢骑驴找马,抱着机会主义的思想谈恋爱,不是你绿我就是我绿你,分手快就不奇怪了[8][11]。


另一个证据是自恋程度高的人,他们交往过的对象也更多。这当然意味着他们分手次数更多[16]。


所以,不言而喻,这样的人将会在你的朋友圈里反复上演秀恩爱分得快。


在所有秀恩爱的人里面,自恋式秀恩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,但是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特征都会让他们特别的显眼,令人印象深刻,只需要少数两个人,他们就能让你觉得秀恩爱,是真的分得快。




[1]静永超. (2016). 网络行为的文化逻辑——以大学生微博 “秀恩爱” 行为为例. 青年学报, (3), 57-63.  

[2]Saslow, L. R., Muise, A., Impett, E. A., & Dubin, M. (2012). Can You See How Happy We Are ? Facebook Imag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, 4(4), 411–418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1948550612460059

[3]网上“秀恩爱”到底会不会“分得快” retrieve from 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250891.html

[4] Emery, L. F., Muise, A., Dix, E. L., & Le, B. (2014). Can You Tell That I’m in a Relationship?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Visibility on Facebook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40(11), 1466–1479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146167214549944

[5]Relationship-contingent self-esteem retrieve from
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elationship-contingent_self-esteem

[6] 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 retrieve from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ublic_display_of_affection

[7]Marshall, T. C., Lefringhausen, K., & Ferenczi, N. (2015). The Big Five , self-esteem , and narcissism as predictors of the topics people write about in Facebook status updates, 85, 35–40.

[8]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retrieve from https://www.ted.com/talks/david_mccandless_the_beauty_of_data_visualization

[9]Seidman, Gwendolyn. "Self-presentation and belonging on Facebook: How personality influences social media use and motivations." 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 54.3 (2013): 402-407.

[10]The Psychology of Oversharing Facebook Couples retrieve from

https://www.theatlantic.com/health/archive/2014/08/the-psychology-of-oversharing-facebook-couples/376112/

[11]Lavner, J. A., Lamkin, J., Miller, J. D., Campbell, W. K., & Karney, B. R. (2016). Narcissism and Newlywed Marriage : Partner Characteristics and Marital Trajectories, 7(2), 169–179.

[12]Sorokowski, P., Sorokowska, A., Oleszkiewicz, A., Frackowiak, T., Huk, A., & Pisanski, K. (2015). Selfie posting behaviors are associated with narcissism among men. 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 85, 123-127.

[13]Seidman, G., Langlais, M., & Havens, A. (2017). Romantic relationship-oriented Facebook activitie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belonging needs.

[14]Is Social Media PDA a Sign of Happiness or Overcompensation? retrieve from

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us/blog/close-encounters/201811/is-social-media-pda-sign-happiness-or-overcompensation

[15戴维·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中国工信出版社

[16] Back, M. D., Schmukle, S. C., & Egloff, B. (2010). Why are narcissists so charming at first sight? Decoding the narcissism–popularity link at zero acquaintance. 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 98(1), 132.

[17]Buss, D. M., & Shackelford, T. K. (1997). Susceptibility to infidelity in the first year of marriage. 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, 31(2), 193-221.

[18]Jonason, P. K., Li, N. P., & Buss, D. M. (2010).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ark Triad: Implications for mate poaching and mate retention tactics. 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 48(4), 373-378.









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  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

编辑 | 邱小奕


❖ 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  ❖



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,稿费千字300到800

公众号后台回复“招聘”即可查看。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观看更多精彩内容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